胡雪岩的生存智慧 2025年07月01日 浪客剑心 56 曾仕强在c中以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人生轨迹为切入点,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在处世、经商、做人等方面的生存智慧。以下结合书中观点,从多个维度梳理其核心思想: 一、先做人后做事:以德立世的根本法则 诚信为本,无信不立 胡雪岩早年在钱庄当学徒时,曾主动归还客户遗忘的银两,以此树立 “信义” 口碑。曾仕强强调,中国人做事先看 “人品”,诚信是生存的根基。如胡雪岩所言:“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。” 哪怕商业竞争中,“守信” 也能换来长远信任(如他为客户严守隐私,最终赢得江浙商帮的支持)。 圆融而不圆滑: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 胡雪岩周旋于官场、商场与民间,既懂得 “笑脸迎人”(如对底层伙计慷慨相助),又坚守原则(如拒绝与洋商合谋垄断蚕丝)。曾仕强指出,中国人的 “圆融” 是 “合理的变通”,而非无底线妥协 —— 就像胡雪岩帮王有龄捐官,并非单纯攀附,而是基于 “识人” 的长远投资,同时恪守 “不损人利己” 的底线。 二、审时度势:顺势而为的生存弹性 观时势,借 “天时” 成事 胡雪岩抓住太平天国运动、洋务运动等时代机遇,通过帮清军运输粮草、协办福州船政局等,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大势绑定。曾仕强强调,中国人做事讲究 “时、空、位”,如胡雪岩所说:“做生意要做得活络,移东补西不穿帮,就是本事。” 这种 “活络” 并非投机,而是对时局的精准判断(如囤货生丝时预判洋商需求)。 危机即转机:在困境中寻生机 胡雪岩破产后,曾仕强以其为例:“人生不怕错,就怕不改过。” 胡雪岩失败的关键在于过度扩张与得罪洋商,但他早年应对危机的智慧(如用 “以退为进” 化解钱庄挤兑)仍值得借鉴 —— 中国人讲究 “留有余地”,如胡雪岩常说 “前半夜想想自己,后半夜想想别人”,危机时兼顾他人利益,反而能化险为夷。 三、人际关系:情理法兼顾的处世智慧 “情” 字当头,以 “情” 化 “事” 胡雪岩对伙计、朋友极为慷慨(如资助落魄书生王有龄、为下属治病),曾仕强认为,中国人的 “情” 不是无原则纵容,而是 “将心比心”。如胡雪岩管理钱庄时,既讲规矩(“法”),又重人情(如允许伙计探亲假、分红),形成 “上下同心” 的凝聚力。 “捧人不捧高”:恰到好处的人际技巧 胡雪岩与左宗棠、李鸿章等官员交往时,从不刻意谄媚,而是 “捧人捧到点子上”—— 如左宗棠西征时,他主动解决粮草运输难题,既帮了忙,又不显得卑微。曾仕强总结:中国人讨厌 “拍马屁”,但认可 “合理的尊重”,关键在于 “捧人要捧得真诚,让人舒服又不觉得虚伪”。 四、眼光与格局:谋大事的生存远见 “钱散人聚,钱聚人散”:舍与得的智慧 胡雪岩发家后,不仅投资钱庄、丝行,还开设 “胡庆余堂” 免费施药,曾仕强认为,这体现了中国人 “财散人聚” 的哲学 —— 看似散财,实则积累口碑与人心(胡庆余堂 “真不二价” 的招牌,为其赢得百年信誉)。胡雪岩曾说:“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,看得到一省,就能做一省的生意;看得到天下,就能做天下的生意。” 留退路,忌 “满” 忌 “贪” 胡雪岩后期因囤积生丝与洋商对抗,最终资金链断裂,曾仕强以此警示:“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。” 中国人讲究 “中庸”,做事留三分余地,如胡雪岩早年常说 “做人要知足,做事要知不足”,但晚年贪功冒进,终致失败 —— 生存智慧的核心,在于 “知进知退”。 五、文化基因:从传统智慧中汲取生存力量 “阴阳思维”:辩证看待利弊 曾仕强指出,胡雪岩的成功离不开对 “阴阳之道” 的运用:如钱庄生意中,“吸收存款” 是 “阴”(积累资金),“发放贷款” 是 “阳”(创造收益),二者需平衡。面对竞争对手,他既会 “阳” 的竞争(如提高生丝收购价),也会 “阴” 的调和(如通过乡绅从中斡旋),体现中国人 “刚柔并济” 的生存策略。 “天命与人为”:尽人事而听天命 胡雪岩常说 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,曾仕强解释:中国人不盲目信命,而是 “先尽最大努力,再接受结果”。如胡雪岩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时,明知粮草运输艰险,仍全力以赴,最终借助天时(俄军支援)成功,这正是 “尽人事” 与 “顺天命” 的结合。 默认分类 暂无标签